在这个焦虑的大时代,如何生而为人?如何找到逃离的出口与生命的平衡?答案之书《物外01:另一种逃离》: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与力量,逃离是另一种回归。
3月16日,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在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上,著名企业家冯仑、跨界艺术家孔宁、知名媒体人雷晓宇、户外生活家孙雷四位嘉宾分享了他们的答案。
一个英国青年的宿营生活
在《物外01:另一种逃离》的新书发布会上,中信出版社编辑刘天怡分享本书内容时,书里的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2014年,自由设计师、插画家和动画师什泰夫·罗伯茨(Stef Roberts)决定处理掉大部分财产,离开砖头和水泥建筑,买下吊床、篷布和基本的烹饪设备,尝试居住在森林里。
——数码游牧民——
白天他大部分时间在租用的办公桌或咖啡店里度过。傍晚,他会在附近的林地或者城郊的森林中找到新的露营地,支起吊床,在星空下过夜。
这个看起来很酷的行为,来自于他的“灵机一动”: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觉得没有主导权,他决定尝试一个月的户外生活。“我并不是不快乐,只是有很多疑惑”,他说,“你的生活取决于你每天做的事情。”他决定对生活采取主动权。
那么结果呢?结果几年过去了,“我还没厌倦,依然乐在其中。在户外睡觉不神奇,感觉就像是在家里,非常平静。”他对附近的森林越来越了解,季节交替的微妙变化、环境的脆弱和美丽都记在他心里。
——数码游牧民内页——
于是,心宁静了,人也更融入社会。在不离开现代生活的前提下,他找到一个精神逃离的出口,找到跟自然的联结,找到自我的平衡。
本书出版人、南方精英传媒创始人刘敏说,这正是这本书最大的出版价值与意义。
一本现代人精神逃离的答案之书
在这个心智过载的时代,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尤其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我们怎么生而为人?这个问题其实潜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Another Escape,直译是“另一种逃离”,它可以是开始一段新旅行,学习一个新技能,投入一段新关系,或者在一个特别的空间度过一段特别的时间。
这本书关注那些热爱自然,同时充满创意或者与众不同的人的故事:
有开始自己的第五个小木屋森林生活的
——第5个森林小木屋内页——
有从自然里寻找灵感、雕刻风景的
——雕刻风景的女人内页——
有做出独创性濒危动物印花版画的
——“肌肤之下”内页——
有痴迷野外摄影,在城市和荒野之间游走的
——游走于城市和荒野之间内页——
……
他们在物质上也许并不富足,但他们很快乐。这种快乐跟金钱无关、跟名气无关,而是如本书英文原版所秉持的主旨精神:“受自然启发,富有创造力,引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他们从自然中获取了灵感和力量,心中有理想,脚下有方向,因此他们富有行动力和冒险精神。
《物外01:另一种逃离》深度讨论了人跟荒野的关系。梭罗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对荒野的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人类野性自我的呼唤与回归。
一次自我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在“像探索旷野一样探索生活”的物外主题沙龙和新书首发会上,斜杠企业家冯仑、跨界艺术家孔宁、知名媒体人雷晓宇和户外生活家孙雷等几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各自的逃离出口与物外之道。
冯仑:自由地选择,自己承担后果,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然后去享受自由。自由以后你就自在,自在是真实。老装那叫不自由,装的人就是内心不自由。
孔宁:我们的生命不要被泥、砖,被房子禁锢了,就扑向自然吧,只有在自然当中你才能获得最大的灵感。
雷晓宇:自由和自我认知的焦虑,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因为职业是记者,她采访过很多名人——他们有没有自由、自我认知的焦虑?都有。雷晓宇的逃离出口是电影院:“逃离的方式有很多,有的靠资讯、有的靠体验、有的靠想象,在电影里这些都有。”
孙雷: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去户外的那种快乐,正是这种初心让我一度从打钢板,躺病床,体重超过200斤,到现在重新健康地生活。感谢户外带来的力量,感恩所有的经历。
——从左往右:刘敏、雷晓宇、孔宁、冯仑、孙雷——
在此次发布会上,《物外》还发布了两个预告,一是将在北京启动“和春天一起露营”春日野外宿营活动,在这个春天,感受跟自然的联结;二是将启动10城*100物外场所的寻找活动,在北上广深杭等10个大城市寻找100个具有精神逃离出口意义的空间或场所。
《物外》出版人刘敏说“我们想在寻找精神逃离出口上做一点儿行动和努力,为物外倡导的生活提供一点点落地的、建设性力量”。
(点击书籍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