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计划如何以物资为抓手,打通两个“一公里”?
日期:2020.04.28

顶(动).gif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02.png

王  瑞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基金秘书长



采访|刘敏

撰文|顾天鸿 席    月

陈静怡 林永康

编辑|徐欢


“既然是好事,我们就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做。”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基金(以下简称“暖流计划”)联动全国30多个志愿者团队,多次向抗疫一线的医疗机构和单位组织捐赠防疫物资,积极参与抗疫活动。


物资短缺,物流不通,暖流计划作为一个物资捐助平台,如何打通防疫的最后一公里?又是如何打通贫困山区援助的最后一公里?


MID蜜得创益(以下简称“MID”)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暖流计划秘书长王瑞。王瑞说道:


 “其实很多机构都想参与援助活动,在有了物资又无法执行捐赠的情况下,我们就想做一个中间平台,把大家的爱心传递过去,用我们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去做。”


“在对接信息和物资转移发放的时候,其他的公益伙伴联络了湖北100多个县市的社会组织的伙伴。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在连接和服务本地的医院上也比较方便。此外还连接了全国1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组织,他们经过相关的培训,可以帮助完成一些物资的运送。”


“这种点对点就是基于地方志愿者团队和地方社会组织的支持,实际上是在发挥志愿者和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志愿者,包括受捐人,他们有时候也是在承担志愿者的角色。


在她看来,地方志愿者团队和社会组织是“打通物资接收和分发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因素。


要打通的不仅是防疫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暖流计划送“温暖”的最后一公里。


“项目已经做了七年了,进入了一个瓶颈,更多是应该把项目去同质化后再升级,不能一直把项目放在最基础的平台里。”


“对于地方学校的捐助,不能把它做成一次性的一个事儿,一定要有地方志愿者跟进。”


“我们觉得既然有这个平台,就尽可能去满足需求方的要求,这样对大家也是一种共赢。”


“有一些企业每一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今年活动做完,明年就不做了;有一些受经济影响的企业,在捐赠能力上渐渐就达不到了;还有一些可能是捐赠的需求改变了,需要用另外一个公益项目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希望可以维护好现在的捐赠方,然后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公益项目当中。”


“其实做公益,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营,捐赠方是客户,受捐人是服务对象,这三方一定是要连接起来,如果连不起来,这件事就形成不了一个圈,从而导致每一方的需求都是断档的,这个事就做不好了。”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09.jpg


以下为访谈实录,约7.2k字,阅读时长约15分钟:


1. 1个物资平台,30多个志愿团队


MID:疫情发生以来,暖流计划捐助了大量的蔬菜类物资及其他防疫物资。这个决策是怎么制定的?决策的过程中有什么争议和值得回顾的事情吗?

王瑞:疫情发生后,物资缺少的消息最开始来自于我们的一个志愿者。她本身是武汉人,家人都在武汉,当时她是在北京得到了一些亲戚朋友的反馈,得知武汉出现物资缺乏的情况。随后,媒体及各个平台上也基本都发出了求助信息,她把求助信息反馈到暖流管委会,我们就想是不是能够做物资援助?


暖流是以物资为主的项目,这么多年也一直在做物资,并且暖流在以往的救灾活动中,比如鲁甸地震、抚顺的水灾、九寨沟的地震等等,都参与了这种援助活动,在每次援助中都有物资或者是现金的支持。


而且暖流志愿者团队中也有一些海外的华人,大家都在行动,从各个渠道向国内捐赠物资。


疫情发生以后,防疫物资的需求量尤为巨大,而这些物资在春节期间又没办法正常生产。所以,很多国内网友、华人、华侨就想把物资送到湖北。


我们最早接的一批物资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公益伙伴发出的。他提到印度尼西亚有一批物资,能不能帮助运送?当时大家也诸多议论,鉴于种种情况,最终我们决定要参与援助。


湖北的疫情发生以后,暖流各地的志愿者中就有这样的声音:如果外边有物资,我们怎么应对?那时候没有太多基金会发起线上筹款,我们也还没有。 


所以,我们当时主要是对接医院的需求,协助对接防护物资的捐赠以及转发。比如国外的物资到了内地,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就去帮助转运,通过一切途径把这些防疫物资送到医务人员手中。 


暖流首先是一个物资捐助的平台,这么多年我们也在不断发展,慢慢形成了一种平台型的机构。我们原来的想法也是汇聚各方的物资,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全国我们也有30多个志愿者团队,能够比较快地打通物资接收与分发的最后一公里。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考虑去做(援助)的原因。一些志愿者伙伴在做信息对接和物资转移发放的时候,另一些伙伴联络了湖北100多个县市社会组织的伙伴,同时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连接和服务当地医院更加便利。此外还有全国1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组织经过培训后,帮我们完成部分物资的运送。我们当时也把志愿汇的伙伴拉进来,希望依托他们全国志愿者的网络,来提高效率。


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争议呢?也是会有的。这次的援助活动我们没开放捐赠链接,主要以物资的募集和执行发放为主。但疫情严重,物资又紧缺,所以在采购和物流上是非常被动的,因此也有一些争议说: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好这些事?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个活动?当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也有争议说:我们不是做赈灾的项目,会不会与政府的要求有出入等等。


其实很多机构都想参与援助活动,在有了物资却无法执行捐赠的情况下,我们就想做一个中间平台,用我们的资源和优势来传递大家的爱心。尽管在过程中,大家可能想法不同,但还是觉得,我们通过资源、平台以及优势协助抗疫是件好事。既然是好事,我们就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做,能帮助多少人就帮助多少人,事实证明我们也确实帮助了不少人。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13.jpg



MID:平台捐赠的物资有没有统计出总价值?

王瑞:价值这部分其实不太好统计。 


有部分物资捐赠到了基金会的账户上,可以按照公允价值来算。比如卡尔蔡司光学(广州)有限公司捐赠了一批镜片镜头清洁湿巾。销售价值几十万,但对于基金会来说是核定其公允价值,而不是销售价值。


其他的物资基本上都是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直接捐赠,由暖流志愿者团队协助转运发送的,未计入基金会账目。这些物资的捐赠方都是爱心捐赠,如果要签订基金会物资捐赠协议并核算公允价值,流程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就无法估算总价值,只能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去计,如:白菜100吨、萝卜165吨、苹果1000箱等。


捐赠的物资种类也很多,比如:有一个企业给湖北的中医院捐赠了一批素食;还有捐蔬菜、水果、方便面、牛奶等物资的,有的按吨算,有的按车算;还有企业捐赠了几十箱消毒液、医用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等,甚至有捐一次性安全裤、卫生巾的,还有捐物流费的。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16.jpg


MID:物资捐赠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有时候比线上捐款难。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投入的全职伙伴有多少?对接了多少志愿者伙伴?

王瑞:暖流全职伙伴只有三个人,主要是一两个人在参与,其他都是暖流兼职的工作人员和管委会委员。其中负责物资对接、协调转运、物资统计采购的是管委或兼职,后期负责回收反馈的是全职人员。


暖流志愿者一般都是兼职做公益活动的。有一些是联动的活动,如我们联合了免费午餐的志愿者团队,获得了一些支持,湖南地区基本上都是由免费午餐的伙伴帮助我们对接的,包括后期的招商局物流运输对接。


暖流全国有30多个团队,大部分的团队都参与了,基本上我们物资能覆盖的地区,都有各个团队在参与物资的发放和资源的对接,甚至志愿者个人也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参与抗疫活动。


他们也做了很多感人的事。这次蔬菜的收割和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是志愿者团队去做的。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大家集结队伍,自己出车,安排好人力,发放物资,有的时候甚至要志愿者发放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区。


这次100多吨白菜的捐赠任务,是由贵州团队来完成的。贵州团队一个志愿者了解到贵州六盘水赫章县村委会要捐白菜,但是村里人手不够,又没有运输能力,贵州驿站核心团队就商量能不能组织志愿者把这项任务完成。


贵州团队是一个比较大且非常优秀的团队,团队有300多个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区,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希望能够为抗疫和湖北出一份力,把菜及时收割送到湖北去。消息发出不到半小时,就有四十二个志愿者报名。


那一天特别辛苦。志愿者早上6:30出发,一直到晚上11:30才回到六盘水,十多个小时都在工作。因为大货车到不了菜地,从菜地到公路还有好几公里。他们就在村里找拖拉机,把白菜搬到拖拉机上,然后再运到大货车上,整个过程都是40多个志愿者在收割、搬运,第一天就是30吨。


这个工作量特别大,后来好多人都体力不支了。


3月1号再去收割的时候,很多人体力跟不上,要再找一批志愿者。有个志愿者把这个事跟她老公说,她老公从单位组织了十多个工人,积极参与进来。志愿者去了以后又发动当地的村民,一共63人。


3月5号第三次采摘的时候,好多志愿者都带上自己的家人。这就是贵州团队,一个特别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这批又去了五十多个人。


因为有了前几次的工作经验,第四批志愿者都是提前分好组采摘、运输的,分工明确。


在这个过程更大的问题是:运输难。一个管委通过免费午餐的伙伴联系到了招商局中外运协调货车。这么多批物资的运输,大多都是招商局中外运帮助运送的。如果货物不是很多,基本上是志愿者,或者当地的爱心人士开着自己的车去运。还有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物流费、装卸费、搬运费,甚至两个学生把压岁钱都拿出来了,这很让人感动。


我们特别强调志愿服务精神。在暖流计划中,志愿者的服务精神体现在每一次志愿行动。这次,大家团结协作,不畏困难,克服一切阻碍,同时努力去联动更多的资源,确实是挺让人感动的。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18.jpg



MID:物资分发会产生各种物流费,还要专门做筹款,这一部分的费用暖流计划是怎么解决的?

王瑞:当时有部分爱心人士是非定向捐款的,没有规定它要买医疗物资,只要能够服务于防疫工作就可以。


所以,我们与捐赠人沟通说,有一部分善款是买物资的,另外可能会产生物流费,能不能支付?有的捐赠人就说可以。如果对方确实承担不了,我们就要找能够支持物流费的捐赠人。如果确实找不到,我们就只能想办法自己来承担。但肯定不能用其他项目的费用来支付物流费,这样是不合理的。后期我们找了一些捐赠人,像湖北文华科技教育集团、广东增城爱心公社捐了物流费;也有一些个人捐助。


MID:暖流计划是怎样安排物资分发并及时反馈的?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王瑞:这个还好,因为暖流是以物资捐助为主的,所以它要求物资发放以后一定要收到当地的反馈,无论是对接物资的当地志愿者、承接人,还是执行人,都要反馈物资具体的使用情况,一是物资是否正常接收、数量是否核对准确,二是物资使用的反馈如何。


每有一批捐赠物资时,都会有一个群,在这个群里既有志愿者,又有组织者,还有捐赠人,甚至有地方的接收人,他们会及时把消息反馈在群里,有物资接收的照片、视频、接收证明等。我刚才说的一批素食,有医护人员收到后就说,这是她吃过的最好的素食,还拍了一个照片、小视频及时反馈给我们。 


但是也会有对物资的疑惑,如:贵州的白菜与北方的大白菜不一样,有一个接收单位就对是否能食用有疑惑,当我们将其他接收单位的反馈告诉他们后就接收了,食用后反馈也很好。还有一个医院对蔡司清洁湿巾这批物资不了解,表示:以前没用过,可能用处不大。而其他医院均表示该物资在仪器、护目镜的清洁方面效果好,非常实用。


所以,我们也是根据需求分发,如果真的不需要,就不发。


从一开始报了100多家医院,到最后变成了200多家。实际上就是让信息有一个透明、高效的反馈渠道。我们也会把这些反馈及时传递给申请物资的单位,让他们我们物资的情况。


2. “把项目去同质化后再升级”


MID:暖流计划成立的初衷和使命是什么?经过了7年多的探索,您觉得离当时的使命越来越近,还是有所偏离?暖流为实现使命,在模式上会有什么改变吗?

王瑞:暖流最早的时候是免费午餐的一个物资小组,当时有人想要捐旧物资,但是在做二手物资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些考验: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处理这些二手物资,这些物资是否符合卫生、安全等要求,能否满足乡村儿童的需要,以及是否会对孩子们的心理有一些影响。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就从免费午餐剥离出来,成立了暖流计划。


暖流计划是一个做物资的项目,主要是为乡村贫困儿童提供最基础的生活和学习物资。


暖流最早开发的物资有帽子、围巾、手套,我们叫它温暖包。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学习、文体用品,希望在生活学习这些最基础的物资上给孩子们一些帮助。后来我们对温暖包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棉衣、棉鞋、闹钟、护手霜等。


2017年设立了暖流教室项目,给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同时带进“互+计划”的公益网课。2019年,开发了改善儿童乡村音乐课堂的项目。这些课程实际上都是基于我们最开始确定的目标,做好物资的同时在项目上再做一些升级。 


暖流开始做的工作与扶贫脱贫有关系,近几年更加关注怎么样才能够持续给孩子们以关爱和温暖,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2019年,我们在书包里又增加了一些艺术、智趣类的产品。同时,在课程上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引进素质教育的网络课程,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诗歌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能够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知。 


我们在送温暖的同时,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气,让孩子们有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在延续暖流的使命。


项目已经做了七年,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们要做的更多是把项目去同质化后再升级,不能一直把项目放在最基础的平台里。


我们在送温暖的时候,希望给孩子们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温暖,从暖身到暖心。暖心是希望帮助孩子们在知识上,在信心上,有更多的成长;给他们更多的陪伴,让他们受到关注和关怀。其实这些都没有脱离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和使命。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23.jpg


MID:暖流计划下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希望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王瑞:从专业性来说,暖流的管理运营团队,可能跟大的机构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暖流全职人员不多,要培养一个非常强大、专业的全职力量,在能力上还是有局限的。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想在运营上更加专业化。


如果想把团队或者项目做大,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跟企业做市场营销一样,我们也在这个方面不断地努力。


在未来这几年,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挑战是很大的。暖流这条路肯定要一直走下去,还是要坚持温暖这个核心。结合脱贫攻坚新形势的要求、受助人的需求,我们都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以物资为抓手,汇聚更多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


MID:这次抗疫,暖流计划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去中心化,物资不需要到一个中心,然后再转移出去,更多是两边点对点的迅速连接。您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王瑞:这种点对点就是基于地方志愿者团队的支持和地方社会组织的支持,实际上是在发挥志愿者和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志愿者,包括受捐人,有时候也是在承担志愿者的角色。


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力所能及的事;还要联动。要有优势,然后把这些优势联动起来。一个人能力有限,但是大家把资源连接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去做就不同了。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无论是物流的衔接、地方接收的衔接、捐赠方的衔接,包括宣传和推广,这都是一个连接,大家都要联动起来。


3. 连接供需双方,达成三方共赢


MID:当公益产品需求端不够标准化时,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做某种类别的满足,比如只做围巾;二是根据需求不断找捐赠人和受捐人。比如免费午餐的需求端是相对标准化的,但暖流计划则是多元的。关于这一方面,团队内部有没有一些探讨?

王瑞:暖流本身有一些这样的捐赠项目,比如体育用品、保暖用品、教室以及课堂,内容是比较多的,我们会继续优化。 


我们会根据现在学校的需求去优化。比如书包,逐渐往艺术方面去升级,像美术、手工制作等。现在也在探讨如何做一个合并,比如体育用品,最开始我们连学校的足球门、乒乓球台都有,当时大部分乡村学校都缺少这些物资,所以特别受欢迎。 


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大部分乡村学校已经有这些物资了,所以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因为体育用品也是消耗品,用一段时间就坏了,再考虑到偏远学校运输困难的问题,我们开发了易耗的小件体育物资,去满足这些学校后续的需求。这是暖流根据需求来设置的一些产品。


暖流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配合着共同做项目。如暖流和海澜之家的“多一克温暖”项目。企业希望可以给乡村师生送去温暖,把温暖送给有需要的人。海澜之家主营成人服装,为了和暖流合作,专门开辟了儿童羽绒服生产线。海澜之家每年都会对产品进行改进,一开始是薄羽绒服,但发现很多是偏远甚至是高寒的乡村,衣服保暖度不够,就加大了充绒量;考虑到有些地方雨水多,就改进了面料;考虑到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又加了反光条等。海澜每年会根据我们反馈的情况和需求来调整。这就是我们跟企业很好的一个合作。 


2019年,我们又发展了一家上海的爱心机构,机构是由外国人成立的,捐赠者是外企和国际学校的孩子们。他们一直在上海及附近地区做项目,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物资在这些地区已经饱和了,之后该怎么办?他们就寻求与暖流合作。他们的物资也是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做礼物袋,里边放一本书,一个贺卡,一件衣服、一个跳绳或玩具、一个水杯。


对于一些国际学校的学生,他们放一张贺卡,希望给乡村孩子一个问候,他们也能收到乡村孩子的回复。我们会根据捐赠企业以及学校孩子的需求去筹备,促成合作。只要是对方有适合孩子们的物资并且愿意捐赠,暖流就可以协助。 


我们既然有这个平台,就尽可能去满足需求方的要求,这样对大家也是一种共赢。 


MID:暖流计划现在的捐赠方有多少比例转化成类似海澜之家这种形式?

王瑞:不是特别多,我们也一直在反思。有些企业每一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今年活动做完,明年就不做了;有些企业受经济影响,在捐赠能力上渐渐达不到了;还有些可能是捐赠的需求改变了,需要用另外一个公益项目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希望可以维护好现在的捐赠方,然后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公益项目当中。


如果可能,我们会根据暖流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情况,再去打造一定的品牌或项目。如果有些企业需要类似于经营性捐赠的情况,我们考虑变换一种形式,用更多的形式去连接这些捐赠人,然后把他们的项目和我们的项目进行资源上的整合。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27.jpg


MID:是否可以理解为暖流计划的核心是把供需双方连接到一起?这种连接是一次性的,还是会持续去运营它,发现并根据需求去找到捐赠方? 

王瑞:是的。以前,暖流把物资发到学校以后,和学校的关联就不是很多了,后续物资和使用的跟进反馈基本都是志愿者团队去做,然后把这个情况汇总。


我觉得做公益跟做企业是很相像的。其实做公益,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营,捐赠方是客户,受捐人是服务对象,这三方一定要连接起来,如果连不起来,这件事就形成不了一个圈,从而导致每一方的需求都是断档的,这个事就做不好了。


对于地方学校的捐助,不能把它做成一次性的事儿,一定要有地方志愿者跟进。团队要跟学校保持互动,所以,我们要求地方团队对帮扶过的学校长期关注。


微信图片_20200428163731.jpg


MID:除了维护乡村的需求端,我们会用什么方式与捐赠方保持常态的连接关系?

王瑞:我觉得是保持与捐赠方更多的互动。比如说这段时间以来,一些比较大的捐赠人都是专人来维护的。需要关注他们企业的需求、发展和动态,比如他们的公众号、微博等。当然也要经常跟对接人去沟通今年项目的一些策划,提前沟通并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参与。


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捐赠的建议,帮忙设计一些捐赠方案,参与到企业的一些活动中,保持联络与项目反馈,比如曾经捐助的学校进展消息、孩子们的动向等。这个过程能让捐赠人感觉到:他曾经付出的捐赠是有回报的。我觉得对于捐赠人来说这也是一种鼓励,从而更愿意参与到接下来的活动当中。


MID:暖流计划会用什么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公益的行动里面来?

王瑞:我们想不断地“裂变”。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模式:一个人能传六个人,六个人又可能传到更多的人,其实我们每个地方的团队都是这样的。贵州团队最开始只有几个人,现在有300多人了。暖流的志愿者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我们不限制、不强制你去做什么,只要你有优势、有资源、有能力,在团队中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年轻人拥有新的思想,会用这种思想去影响整个团队。同时,年轻人在做乡村公益活动的时候,可以很快带动这些孩子,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收获。记得在贵州的一次活动中,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山区孩子的困难生活,他表示回去会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帮助乡村的孩子。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公益最需要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少数人的行动。 创益1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创益100  

每年精选100个创益项目(即能够创造公益效能的项目)进行专访、研究,向公众呈现不同项目背后的探索与思考,并传递给更多有志于创造公益效能的创益人。


最后一张图.jpg

Make Ideal Delicious.

返回列表
分享: